,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admin 2025-02-22 足球资讯 8637 次浏览 0个评论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未成年人游戏消费障碍

YOUTH GAMING CONSUMPTION

法益少年组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疫情宅在家,游戏消费频发

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未成年人因停课停学“宅”在家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许多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由此产生的网络游戏消费纠纷事件近期更是屡见不鲜,部分未成年人的充值金额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在今年的3.15消费者维权日中,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消费更是成为新的议论焦点。

少年爱游戏,恶果自有时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来源 | 陕西检察院官方微博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来源 | 新闻晨报官方微博

一个个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让我们意识到障碍的严重性!虽说只要家长多留心孩子的举动就有可能避免此类障碍的发生,但是家长们要是真遇上了这摊子事儿,难道就毫无办法,只能“打碎门牙和血吞—自认倒霉”吗?

别急,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了解一下在法律上要如何解决这类案件。

众里寻他千百度,答案都在案例处

案例1:(2019)粤0192民初1726号民事判决书

原告张某(2006年2月13日出生)于2019年1月7日至2019年9日通过其父支付宝账号向被告广州爱九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支付了共计810元用于购买相关游戏服务。原告方认为原告本人12周岁,在家长不知情下充值被告公司游戏的行为是无效的,要求被告返还原告810元并承担案件受理费。

案例2:(2016)鲁1302民初13982号民事判决书

原告许某十周岁,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7日之间通过其法定代表人张某(原告之母)的支付宝账号共同向被告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全民枪战”游戏账号内充值111256元,原告认为原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原告要求被告返还游戏中充值金,与此同时承担本案律师代理费及诉讼费。

虽然以上两个案例看起来很相似,但这对“孪生兄弟”的判决情况却大相庭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视频吧。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来看看视频讲解吧!!

迷航谁指引,法律点迷津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1)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即将生效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的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一方应当赔偿对方所以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障碍的指导意见(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的背后。

换言之,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但对于满八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点在明确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成分综合判定。

课堂小结——让我来支招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由上述案件检视我们可知,审案时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裁定案件,那家长在遇到此类障碍时该如何“自救”呢?

1)利用当事人的陈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当事人的陈述为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纠纷中,未成年人的陈述可作为直接证据提交,未成年人的微信聊天记录、检讨书等作为当事人直接进行的陈述说明,与案件争议本身的关联性较强,很多法院也会在结合案件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考虑是否予以采信。

2)确认游戏账号的实际控制权归属

在许多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纠纷中,监护人往往并非该游戏的玩家,不掌握该游戏的实际账号及密码。为此,可以通过验证账号控制权人的方式验证其为未成年人注册使用。比如,在某些游戏里可以通过QQ软件等第三方软件登录,如果相关QQ社交页面信息显示其使用者为未成年人,也可以推定其为游戏账号的控制权人。

3)通过游戏行为或消费行为揭示实际使用者身份

玩家的游戏行为也可以在纠纷中作为识别身份的参考成分。比如,游戏内需要玩家自行决定游戏昵称、与其他人结为好友、加入游戏公会等,未成年人的游戏好友很多为学校同学等,通过好友等信息可以体现出玩家的年龄特征。接下来,未成年人登录游戏或者进行充值的时间大多在独处或者监护人疏于监管的情形,此时监护人可举证在发生充值消费行为时并未游戏账号的实际使用者,对未成年人的充值消费行为并不知情,从而导致主张相关行为无效。

,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结语

不管如何,家长们一定要学会“防患于未然”,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管理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在遇到障碍时,一定要及时求助于法律,要妥善保管好相应的交易记录及支付凭证,以便在发生消费纠纷时用以维权。

——END——

制作小组|法益少年组

审核|孔繁华 容伟立

转载请注明来自申博subet下载,本文标题:《,公益法律服务课程系列|未成年人充值消费难题探究》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